除皱术造成局部皮肤部分或全层坏死时有发生,原因包括移位时皮瓣承受过大的压力、剥离时过度削薄皮瓣、未引流的张力性血肿、链球菌感染等。
1、切口张力过大切口周围张力过大,强行缝合后局部缺血时间过长且未能恢复,造成切口边缘部分坏死影响愈合,即使愈合后局部也会遗留较宽大明X的瘢痕。
2、皮瓣剥离过薄剥离的皮瓣过薄,且范围过大,术后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较终导致部分皮肤全层坏死。此种现象多发生在耳后皮瓣远端,面部皮瓣耳前部分偶尔发生在额部切口边缘。
3、术后皮下血肿由于止血不彻底或凝血功能障碍造成耳后颞部或面颊部术后形成游积性血肿,致使剥离后皮瓣与基底重建血运。而且血肿块融合液化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与局皮瓣也可造成直接的侵害。
4、感染发生率较低,首要原因是局部皮瓣血运不良、血肿形成以及愈合不佳。感染后皮下组织坏死液化,局部形成微血栓,血供造成灶性坏死。
5、操作不当包括手术中的操作粗暴、牵拉持续时间过长、止血电凝烧灼范围过大等对皮肤组织保护不利的因素。
6、包扎不当尤其是颈部、颧骨颧弓部以及下颌缘颏部等深部为骨性组织的部位,过紧包扎造成局部压迫性血运,持续4小时以上即可造成压力较大的中心部位缺血坏死。
另外,包扎是衬垫不均匀导压力分布不均也可造成压迫性缺血。有的医师为减少术后血肿的形成往往采用弹性绷带包扎,但弹性绷带缠绕太多、、过紧会对受力较大的部位产生一种持续性的压力,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皮肤坏死。吸烟也可大大增加皮肤坏死的发生率。所以,术后皮肤坏死是面部除皱术后处理起来较棘手的并发症,有学者统计其发生率约为1.86%。面部皮肤的坏死,无论其发生部位及程度,都应保守调节而非手术调节。坏死区可强烈收缩,即便耳前区也不例外。虽然看着坏死较终消退是十分困难的事,但此后形成的瘢痕却能=尚能满意。对于后遗瘢痕的处理应根据残余瘢痕的大小,所导致的瘢痕位于耳后区,通过合适的发型即可掩饰,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有时坏死可延伸到耳垂下,故在愈合后往往在极度影响美观时才予除痂。不应进行积极的除痂手术及皮肤移植术,因为痂皮本身是一层极好的生物敷料。晚期脱痂可能会发生感染,虽然相当少见,但在有指征的情况下应使用抗生素。
由于除皱术后有如此多的并发症,故预防性的措施是较为重要的。在手术过程中,应尽一切力量彻底止血以防止血肿成。处理皮瓣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在皮瓣边缘操作时不可粗暴牵拉,应使用皮肤拉钩、T钳、套管形拉钩等,避免用尖锐的牵引器或指尖进行牵引。在剥离皮瓣或是止血时应严格控制皮瓣下牵引器的张力,因为过大的张力严重破坏皮瓣。在进行灼烧时,应将血管钳轻微提起以避免轻度烧伤,否则将会破坏一个本应很好的术后果。